彭德怀坚持认为,经过三次重大战役的连续作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力已接近极限,当前急需进行休整以恢复部队战斗力。在他看来,继续作战的条件已不具备,部队应当立即停止军事行动进行休整。
面对彭德怀的强硬态度,史蒂科夫未能达成目的后情绪失控,转而通过电报向斯大林进行举报。他在通讯中刻意渲染彭德怀的行为,试图通过这种手段达到报复的目的。
彭德怀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令斯大林深感钦佩,为此他决定解除史蒂科夫的职务,并命令其立即返回苏联。
彭德怀的军事指挥因史蒂科夫的离开而减少了诸多限制,其作战决策获得了更大的自主空间。
朝鲜方面的金日成、朴宪永等领导人与苏联代表史蒂科夫持相似观点,他们一致判断敌方部队正处于溃败状态。在他们看来,中国人民志愿军若能抓住战机继续推进,完全有能力将对手彻底驱逐出朝鲜半岛。
彭德怀坚持通过理性辩论来阐明自己的立场。
面对无法说服对方的困境,金日成紧急致电朝鲜外务相朴宪永,要求其协助共同说服彭德怀。这一举动表明当时朝方在谈判中已陷入被动局面,不得不寻求更高层级的支援来打破僵局。
当朝鲜领导人寻求外部援助之际,彭德怀同时接到了来自毛泽东主席的明确指示。
若朝方同志判断无需休整即可继续向南推进,建议由朝鲜人民军承担进攻任务,其作战行动可由朝鲜政府直接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将负责仁川、汉城及三八线以北区域的防御工作。
在朴宪永的支持下,金日成的信心显著增强,他确信现在具备说服彭德怀的条件。
根据毛主席下达的命令,彭德怀将军的军事决策已具有不可更改的权威性。
朴宪永对史蒂科夫提出的"只要志愿军持续向南推进,美军就会撤离朝鲜"这一论断深信不疑,其根本原因在于他认定"美军在朝鲜战场已难以为继,当前亟需寻找体面撤军的借口,而志愿军的持续进攻恰好能为其提供这样的台阶"。
他多次向彭德怀指出:"若不采取追击行动,敌方将缺乏撤军理由,最终难以主动从朝鲜撤离。"
彭德怀神情严肃地向众人提出疑问:"根据什么判断美军在朝鲜难以继续维持战局?"
朴宪永以极其洪亮的声音,如同学生复述课文般说道:"《美国》作为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无法获得工人阶级的拥护。资产阶级内部存在根本性冲突,其军队对朝鲜的侵略既丧失群众基础,又缺乏正当性,这样的军事行动注定难以持续。"
彭德怀听闻此事后,脸上浮现出哭笑不得的神情。
生活中存在两类特别难以沟通的群体。
女性中存在两种典型类型:一类习惯性无理取闹,另一类则只会机械重复他人观点。前者以蛮横无理著称,后者则因缺乏独立思考而显得愚钝。
朴宪永的情况明显符合后者特征。
应对这两类人群时,关键在于采取针对性策略:集中力量突破其薄弱环节,避免分散精力处理其他方面。这种方法能有效提升行动效率,将有限资源集中在最关键的问题上。
彭德怀面带笑容地向众人表示:"既然你们判断美军需要寻找撤军的借口,那么经过两个月休整的人民军12万部队完全可以继续向南推进,为他们创造这个条件。中国志愿军将全面负责仁川至襄阳线以北的海岸防御及后方交通保障工作,你们可以毫无顾虑地向前线进军。"
朴宪永立即表现出强烈反应,他激动地站起身,双手不断摆动,高声对彭德怀说道:"彭司令员,这种提议实在不妥。朝鲜人民军目前尚未恢复战斗力,绝对不宜向南推进。如果真要实施南下作战,必须由中国志愿军承担主要任务!"
金日成表情严肃地强调:"12万朝鲜人民军官兵的生死直接决定国家存亡,此事绝不能儿戏。要想实施南下作战计划,必须依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力量。"
彭德怀神情骤然严肃,语气严厉地回应道:"这种说法实在欠妥。你们朝鲜人民军12万将士的安危固然关乎国家存亡,难道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数十万官兵的生死就与祖国命运无关了吗?"
金日成与朴宪永顿时哑口无言,支吾半晌也没能继续表达意见。
《邵缉》在其著作中提出将领可分为两个层级:能够统领天下的将帅和仅能治理一方的将领。他指出前者极其罕见,后者则相对常见。当观察到岳飞在抵抗金兵时展现的军事才能后,这位南宋文人改变了原有看法,认为岳飞不仅胜任"一国之将"的职责,甚至完全具备成为"天下之将"的卓越资质。
彭德怀作为新中国开国元勋之一,不仅是国家级的杰出将领,更是在世界军事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著名统帅。
保持对事物的敬畏态度,往往能让人在行动时展现出非凡的勇气。